从印度密宗到中原民俗:属猴本命佛大日如来的千年传播史

大日如来信仰从印度密宗传播到中原民俗,并逐渐融合的历程如下:


### 印度密宗起源

公元7世纪,《大日经》和《金刚顶经》的出现使密宗形成体系化理论和实践纲领。《大日经》将宇宙实相佛格化为根本佛大日如来,确立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,《金刚顶经》构建起金刚界密法系统,使大日如来在密教中的独尊地位得以最终确立。


### 传入中原

- **唐代传播**:唐开元年间是密宗在中原传播的重要时期。开元十二年(724年),善无畏随驾入东京洛阳,奉旨于大福先寺译《大日经》,这是中国密宗的根本经典。次年,高僧僧一行在洛阳大福先寺协助善无畏共同翻译《大日经》七卷等,并著有《大日经疏》二十卷,成为解释密宗理论的重要著作。此后,善无畏、僧一行等高僧一直在中原地区从事译经、著经及密宗的研究,密宗文化随即在中原地区流行并传播开来。密宗自唐代玄宗开始,直到德宗时期,一直受到宫廷及上层社会的推崇,长安、洛阳等地大量修建密宗寺院。洛阳大福先寺成为当时密宗传播的中心,众多密教高僧在此云集,翻译众多密教经典。此外,洛阳龙门石窟的擂鼓台北洞,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,洞内东侧的主佛为密教最高主佛毗卢遮那佛,即大日如来。

- **宋辽时期延续**:北宋初期,中原地区密教仍然流行,从河南荥阳县大海寺遗址出土的北宋时期佛教石刻造像,以及洛阳“存古阁”珍藏的经幢题记及塔铭中可以看出,当时密宗的经典和造像依然存在。在辽代,佛造像的艺术风格继承了唐代造像典雅端庄的遗韵,又融入了契丹民族和北方民族的传统审美情趣和表现技法,体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,大日如来的造像也在这一时期有着独特的艺术呈现。

- **明清时期融合**:到了明清时期,密宗在中原地区虽然不再像唐宋时期那样兴盛,但依然在民间有所流传。例如,开封大相国寺内的镇寺之宝千手千眼观音像,是我国唯一的一尊密宗四面银杏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菩萨,为清乾隆年间民间艺人雕刻而成。此时,大日如来的信仰也逐渐与中原民俗相融合,其形象和寓意在民间传说、艺术创作、民俗活动等方面都有所体现,成为了中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。


### 民俗融合

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,大日如来信仰与中原民俗相互影响、相互融合。大日如来被视为光明理智的象征,能给人带来光明、智慧和保护。在中原民俗中,属猴人将大日如来视为本命佛,认为佩戴或供奉大日如来之本命佛法像,可获如来光明开启智慧,成就一切事业,得贵人相助。这种信仰不仅体现在宗教仪式和供奉行为上,还融入到了民间的艺术创作、节日庆典等活动中,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。例如,在一些传统的绘画、雕塑、剪纸等艺术形式中,经常会出现大日如来的形象;在一些地方的庙会、佛诞节等节日活动中,也会有与大日如来相关的祭祀和庆祝仪式。


鲜花

最新评论

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

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,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,仅供休闲娱乐,请勿迷信,要相信,我命由我不由天。

返回顶部